時間:2023-01-19 來源:成都地方志 作者: 我要糾錯
□ 李豫川
“九斗碗”是四川民間宴會以大眾便餐家常菜肴為主的筵席,又名田席、三蒸九扣席。它的得名,源于清康熙中葉(1681年)開始的“湖廣填四川”大規(guī)模移民運動。三百多年前的外省移民們在墾荒、開渠、平田、挖井、建房、收割打谷、插秧搶種的勞動中,常常需要同村、同宗、同原籍的人相互協作,相互幫忙,集體聚餐。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潛規(guī)則———某日大家替誰家?guī)兔?,就由誰家提供飯菜,在田邊地頭挖坑埋鍋,做出美味,圍坐聚餐,這便是“田席”的雛形。這種原始古樸的“九斗碗”,自然是簡陋無比,有啥做啥吃啥。蒸芋頭、蒸茄子、蒸土豆就算“三蒸”,頗有田園野餐的風味。
四川號稱“天府之國”,沃野千里,江河縱橫,物產豐饒。雞鴨兔牛羊豬,可謂六畜興旺;筍韭芹茄瓜藕,堪稱四季常青;江河池塘所育之鯽、鰱、鱔、鯉,是為魚類之佳品;丘陵地區(qū)盛產之木耳、竹蓀,實乃營養(yǎng)之珍饈。就連田邊地頭生長的折耳根、馬齒莧,川廚們也能用來做出佐餐的佳肴。人們會吃、好吃。且喜歡湊熱鬧,一年到頭總要編排出許多名目來聚餐。現在,人們不僅在結婚、過生日、祝壽、建新房等傳統的喜慶日子要設筵慶賀,而且做生意開業(yè)時要擺開業(yè)酒,考上大學要擺升學酒,入伍當兵要擺參軍酒,學徒出師要擺謝師酒……名目越來越多。親友間、鄉(xiāng)鄰間如果有誰舍不得擺酒,也不去赴宴吃請,久之就會被視為不懂禮節(jié)的“嗇家子”,遭到眾人的鄙視譏笑,甚至有可能被排斥于一定的社交圈子之外。所以四川民謠中有這樣一句話———“破費一席酒,可解三世冤;吝嗇九斗碗,結下終生怨。”可見,“九斗碗”不僅是聯絡感情,化解矛盾的靈丹妙藥,也是和睦鄰里的社交盛筵。當然,也有個別素質低下的人為了炫富耀彩,就是一點小事也要大筵特筵,而且在“九斗碗”中加入海鮮等名貴原料,但這畢竟是少數。
此后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“天府之國”的川西平原沃野千里,水旱從人,氣候溫潤,莊稼一年三熟。移民們精耕細作,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富裕,家畜家禽逐年增多,在農事繁忙時人手不夠,每每需要親朋好友、左鄰右舍的鄉(xiāng)親們前來幫忙搶收搶種,打谷插秧。淳樸的主人家自然要破費表示一番,用雞鴨魚兔等做成“九斗碗”,盡其所有,盛情招待,讓幫忙的人吃得“巴適”,吃得“伸展”。由于條件好了,“九斗碗”的油水也就多了。“三蒸”由過去的蒸芋頭、蒸茄子、蒸土豆演變成了粉蒸肉、咸燒白、甜燒白(夾沙肉),讓親友鄉(xiāng)鄰們吃得酣暢淋漓,主客雙方皆大歡喜,關系十分融洽。
伴隨著歲月的流逝,發(fā)展到后來,為了聯絡感情,移民們婚娶、壽誕、娃娃過滿月、建新房上梁等大事,都少不了要操辦“九斗碗”,邀請四方親朋好友、左鄰右舍前來聚餐慶賀,而被邀者也隨俗湊一點份子意思意思。當然,主人家的目的絕不在于收取禮金,赴席者送的禮金也僅僅是起點“遮手”的作用而已。若單純用拜金主義的眼光來看,主人家自然是必虧無疑,但主人家卻是越虧越歡喜,因為淳樸的鄉(xiāng)村民風講究“山潮水潮不如人潮”,來的賓客越多,主人家越有面子。吃“九斗碗”圖的是人多、熱鬧,吃的是感情、氛圍。
如今在川西壩子,人們將赴宴叫做“吃九斗碗”或“吃九碗”。“九”為數之極,“九斗碗”并不是只有9道菜,而是一般都有十幾道菜,但其中有幾道主菜。筵席上可以擺11碗或11碗以上,但絕不能擺8碗或10碗。因為在川西平原,豬槽是用石頭鑿成的,“十”與“石”是諧音,“斗”與“頭”是諧音,“十斗碗”聽起來成了“石頭碗”,于是便有了“吃十(碗)的”罵人為豬的說法,過去鄉(xiāng)壩頭辦喜事,主人家對前來賀喜的乞丐也會熱情招待,但不會讓他們上正席,而是讓他們每8人坐一桌,一人一碗蓋澆飯,于是人們便把放8碗菜的席桌稱為“叫花子席”。川北山區(qū)沒有這些講究,巴中一帶就把筵席叫做“十大碗”,意在十全十美;叫“八大碗”也很普遍,這里就不多說了。
“ 九斗碗”的“斗”形容其大,所以“九斗碗”又叫“九大碗”,形容待客大碗盛菜以顯示主人的豪爽真誠。“碗”專指“蒸碗”,是制作“三蒸”的專用碗,由陶土燒制而成。這種大碗尋常百姓家不常用,需辦筵席時由鄉(xiāng)廚提供,是“三蒸九扣席”必不可少的餐具。須知,在川西壩子農民的傳統潛意識里,飯菜再怎么成桌,如果沒有粉蒸肉、咸燒白、甜燒白這“三蒸”,那只能算是飯菜豐盛,打打“牙祭”而已,而絕不能算是吃席。所以老百姓把“三蒸”叫做“九斗碗”的面子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用今天城市人的眼光來看,這“三蒸”算什么呀?又肥又膩,請我吃我還不敢下箸呢。但在舊時生活貧困的農民眼里,平日里能吃上“三蒸”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,因為他們每月只有2兩肉票。筆者多年前在三蘇故里當知青時,每逢趕場天,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在古鎮(zhèn)飯館里痛快淋漓地吃上一碗香甜酥軟、肉肥油多的甜燒白,以補充體內極度匱乏的油水。大城市的知青尚且如此,苦苦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本地農民就更可想而知了。正是在“無三蒸不成席”的觀念指導下,“九斗碗”的各式菜品中,惟有粉蒸肉、咸燒白、甜燒白是嚴格按照每碗8片肉制作,吃席時每人一片,體現出席桌上不分男女老幼,貧富貴賤,人人都能吃到“席”。
“九斗碗”以蒸菜和燒菜為主。除“三蒸”外,尚有紅燒肘子(或清蒸肘子)、扣肉(或紅燒肉)、筍子燒肉、燒雜燴(或燒什錦)、熱窩雞、豆瓣魚等。制作蒸菜,要用直徑1米,10多層高的竹編大蒸籠,一次做很多,客人來了就可以立即端出來,又快又方便。除了蒸菜和燒菜外,拌菜如紅油兔丁、椒麻雞塊、松花皮蛋;炒菜如白油蘭片、宮保肉丁、韭黃肉絲;燉菜如燉砣砣酥等也是不可少的。如此雞鴨兔魚俱全,色香味形不缺,但見桌面盤上盤,碗上碗,層層疊疊,錯落有致。上菜時,須先上涼菜,蒸菜次之,然后是炒菜,接下來是燒菜和燉菜,最后是湯菜,其間點綴以泡菜頭、炒菠菜、熗白菜下飯。“九斗碗”所用原料多產自田間地頭,菜味鮮香,葷素并舉,樸素實惠,不尚華麗。這些菜品后來逐漸被城市飯館所吸取,演化成為大眾川菜。
“九”與“酒”同音,所以筵席上是離不開酒的,俗話說“無酒不成席”嘛。川酒和川菜齊名,好酒比比皆是,多為大曲酒。當然,鄉(xiāng)壩頭的“九斗碗”一般是不喝五糧液、瀘州老窖、劍南春、郎酒、全興大曲這五大國家級名酒的。因為這些名酒價格太貴,早已遠離了平民百姓。鄉(xiāng)下的筵席一般喝的都是些比較平常的川酒,如文君酒、沱牌酒、江津大曲、太白酒、三蘇大曲等,雖然名氣比不上前述的“五朵金花”大,但品質卻不相上下,價錢更是低得多。田夫野老們尤喜喝本地釀造的白酒,俗稱“跟斗酒”,這種酒特別適合他們多年來形成的口味。
“九斗碗”以午餐為正餐,規(guī)模一般都較大。少則4-5桌,多則40-50桌。做一次500余人的大餐,光蔥、蒜、姜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豆瓣、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米粉、豆粉等佐料就需近100斤,宰殺雞、鴨、魚、兔200多只,準備豬肉200余斤……當然,如此大規(guī)模的筵席,客人是不可能同時入席的,而是以“流水席”的形式,賓客陸續(xù)到,宴席陸續(xù)開。一輪吃完之后,馬上清理桌面,打掃場地,擺上新菜,下一輪客人立刻圍坐起來開筵。這樣的筵席座次安排原則上無講究,不分男女老幼,八人一桌,自行組合,集中就餐。
“九斗碗”的許多菜又肥又膩,所以鄉(xiāng)下人把吃筵席叫做“拈油大”。一些“肥大塊”讓城里的名媛淑女、姑娘小姐看了頭皮發(fā)麻,退避三舍。但鄉(xiāng)村的田夫莽漢們卻大碗喝酒,大塊吃肉,狼吞虎咽,風卷殘云。吃到盡興處,還不時吆起嗓子吼幾句———“整哦!“莽起整哦!”可謂痛快之極!
盡管人們在熱鬧的氣氛中大快朵頤,酣暢淋漓,但敬老尊賢的禮數還是要講的。首先,要讓老人和貴賓坐上8位,然后各人視身份、輩份、年齡依次就位。其次,上菜時,要請老人和貴賓首先品嘗,給他們敬酒,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代夾雜拌,然后其他人才開始動筷子。再次,有的地方對“九斗碗”的生火時辰、席桌擺設、開席儀式、上菜順序等都有一定的講究,這里就不多說了。
過去農村辦“九斗碗”,主人家要忙好多天。早早就開始預約鄉(xiāng)下有名的廚師,采購原輔料,殺豬宰雞,剖魚摘菜,清洗碗盤……累得幾天直不起腰來。一戶人家沒有那么多的桌凳碗筷,要分別到左鄰右舍去借。沒有那么大的爐灶,要在院子里或田邊地頭臨時搭建……現在好了,因為近年來一些精明的生意人和農民瞅準了商機,組建了制作“九斗碗”的專業(yè)隊伍,可以上門承辦各種規(guī)模的“九斗碗”。主人家只需一個電話打過去,就有人來搭棚子,建爐灶,并帶來大量的桌凳碗筷、鍋瓢盤盞。雙方商定好筵席的規(guī)格并定下每桌的費用后,主人家就一切都不用管了,既省心又省力。
四川鄉(xiāng)村筵席“九斗碗”,名稱形象生動,充滿田園生活氣息,說起來順口,聽起來悅耳。寥寥三個字,卻把淳樸的鄉(xiāng)民們熱情好客、樂于助人的心態(tài)和樸實無華、和諧友善的鄰里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,其民俗文化內涵是何等的豐富!
標簽:
無相關信息
上海分類信息 幣安官網下載 幣安下載 五星宏輝 虛擬手機號碼 如何移民土耳其 情感咨詢 幣安下載 NBA直播 廣東職校網
Copyright © 2025 cdflxx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成都分類信息 版權所有
鄂ICP備19009404號-8